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大一学生德育总结范文

  • 国际
  • 2024-12-21 14:29:04
  • 6

关键词:学校德育;有效衔接;机制建设

大一学生德育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13-03

学校德育衔接是指不同层级学校德育的连续性和有序化状态。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大学和中学德育中人为地割裂了这两个德育子系统的内在联系,致使大学和中学的德育各自为战,无有效衔接,德育效果因而也受到了影响。为了增强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稳定而科学的德育衔接机制,从而保证学校德育的有效实施。

一、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意义

1.加强衔接机制建设是解决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客观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大学和中学德育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具体包括大学和中学的德育目标脱节、内容重复度高、途径和方法雷同、管理条块分割严重、评价欠科学、德育工作者之间缺乏合作与沟通等。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存在,均与大学和中学德育系统之间缺乏一套有效的衔接机制有关。为此,各级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将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衔接方法、衔接手段和衔接措施等加以总结,然后将其制度化,有步骤地推动大学和中学德育的衔接。只有通过衔接沟通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等,恰当处理德育系统构成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方能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

2.加强衔接机制建设是实现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

在学校教育中,大学和中学本应是有联系的,但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大学和中学互不联系、缺乏照应的现象,从而人为地割裂了大学和中学德育之间的联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各级德育管理部门应出台一套与德育衔接有关的文件,应加强与德育衔接相适应的机制建设,以使德育衔接能够基于制度的安排,从而促进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的良性互动。加强大学和中学育人机制的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整体效能。

3.加强衔接机制建设是适应德育主体身心发展规律、培育合格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变革步伐的加快,由大学与中学德育脱节所造成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后,由于不能迅速完成从高中学生向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认知失调、情感受挫和心理失衡等问题,这对他们的成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学校德育衔接机制欠缺使这一问题有进一步严重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为:由于管理机制的缺乏,使大学新生度过从高中学生到大学新生的“磨合期”的时间在增加;由于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者交流沟通的缺乏,妨碍了大学新生的思想转变;由于制度保障机制的缺乏,影响了大学新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由于评估与反馈机制的缺乏,影响了大学新生前进动力的形成。由此可见,加强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机制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和中学各自的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满足德育主体成长与成才的需要。

二、制约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因素分析

1.德育目标短视,忽视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长远规划

目标是指期望达成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目前不少高中德育工作者将自己的关注点只局限在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上,而由高中向大学的过度则形成了“盲区”。具体而言,当前高中德育只着眼于对高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心与引导,缺乏面向大学的预备教育。根据本人连续4年对本校大一新生的调查,90%以上的大一新生反映,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对大学的相关情况,如大学的不同于高中的全新的学习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环境等均不十分了解,这使很多由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出现了思想、心理和情感等多方面不适应的状况。我国大学的录取率目前大体在70%左右,所以这一状况应该说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它告诉我们,必须加强中学和大学这两个相邻阶段的德育中的衔接机制的建设,以使新入学的大一学生能较快地完成从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变。

2.德育内容脱节,违背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其一定的规律性。然而,我国在德育课程的安排上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例如,初中、高中阶段的德育本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以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但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要面对中考和高考,所以中学阶段的德育就忽视了学生德性的养成。这也对大学的德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即大学不得不为已进人大学的大学生补上中学时的德育养成课。比如,目前为大学新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有一章就是专门为新人学的大一学生讲授应当如何遵守社会公德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因为属于“补课”性质,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学生还要接受连小学生都应该懂得的诸如文明礼貌和助人为乐一类的教育?

3.德育方法异位,降低了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在德育过程中,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可以选择和利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教师就要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情况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法。然而,目前初中、高中阶段的德育教师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他们实施的多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德育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导致了两种不良的后果:其一,由于使用了理论灌输的方法,所以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德育就变得干瘪而深奥,就在无形中降低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其二,由于高中阶段的德育内容过于追求理论的高度与深度,甚至将本应在大学讲授的内容提前在高中阶段来讲授,所以也造成德育理论的过于饱和,也影响到大学德育的正常进行。在目前的德育实践中,这种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出来了。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中,很多教师反映不好教。不好教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学过了这门课中的多数内容,大学阶段再让他们学,他们当然就兴趣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反映:对这门课,他们的高中老师在讲解的深度和难度等方面有的还超过了大学的老师,再继续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不大。由此可见,若中学阶段德育方法使用不当或对德育内容不适当地过分拔高,就会使大学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而大学德育工作者若对中学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缺乏了解,若德育过程中缺少创新,也会使自己的德育失去其应有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4.德育评价失调,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

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行为。当前,大学和中学对德育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的标准不同,这就使德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对德育作衔接的动力,从而也就加剧了大学和中学德育脱节的状况。对中学德育工作者工作的评价是以

其德育活动的结果为衡量标准的,这种重结果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评价方法难以激发中学德育工作者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大学德育工作者工作的评价则与他们在与大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德育课程的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却无多大的关系。虽然目前部分高校开展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网上评教的活动,但由于没有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和福利待遇挂钩,所以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这样一来,要想使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动地去了解中学里德育工作的状况,从而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当然也要难一些。由此可见,德育评价机制的失调也在影响着德育工作者的衔接意识的形成,因而也影响着学校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建议

1.加强目标管理机制建设

实现目标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要避免将长期目标短期化。所谓将长期目标短期化,是指由于目标管理中的短期目标通常会比较明确而具体,并且易于分解,因而极易使各层级的学校德育部门及其成员陷入一种短视或只顾短期目标的状态。这种状况在德育实践中表现为,德育工作者往往仅关注本学段德育中具体目标的实现,因而就忽视了德育的长期目标和总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尤其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性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者在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时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同时又要使各分目标与总目标相统一。另一方面,要对目标达成情况作客观而全面的评估。由于德育活动有其特殊性,由于德育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评定德育的实际成效时就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而不能拘泥于简单的定性评估或定量评估。如在德育实践中,德育评价者就不应当仅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次数或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德育工作的优劣。相反,应当鼓励德育工作者把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真正提高和道德观念与道德习惯的形成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追求。

2.加强沟通衔接机制建设

沟通衔接机制的建设主要应围绕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者之间的沟通来进行。一是,大学与中学的德育工作者都要增强沟通与衔接的意识,要将眼光从只局限于本学段的德育对象变为同时也考虑到相邻学段的德育对象,要对学校德育工作作整体把握。二是,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增强自己沟通与衔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开展对相邻学段学校德育状况的考察与调研,弄清与他们在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推动德育衔接的路径和方法。大学德育教师应当经常地深入到中学中去,高中的德育教师也应经常地到大学进行学习与考察,了解大学在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状况。三是,大学与中学的德育工作者都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要从中摸索沟通与衔接的规律。大学与中学的德育工作者还应互相借鉴对方在德育教学与德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便更好地改进本学段的德育工作。

3.加强制度保障机制建设

针对当前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呈现出的自发与无序的状况,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有了制度作保障,学校德育衔接才可能有章可循。有了制度后,各级学校也应将德育衔接纳入自己的整体规划中,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德育衔接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路子。首先,要形成以学校党委为核心的学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其次,要增强德育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机构对德育衔接工作的宏观管理的力度。学校德育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机构要为德育工作者制订切实可行的衔接方案、搭建合作共事的衔接平台、创设对话交流的衔接环境,以使德育衔接能长效化。再次,要加快落实德育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机构为德育衔接工作制定的微观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并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中学德育工作者之间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攻关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制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相互衔接的效果的评价制度、高中毕业生与大一新生德性发展状况的调查制度等。应通过制度体系的建设,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的衔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

一方面,中职德育课程的新教材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德育课是德育工作的一大主渠道,也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强化中职德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中设置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都十分适合应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它们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改变中职学生德育学习现状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欠缺热情,他们很多都是家长逼迫或者没有办法才来到学校学习的。所以,相对来说,在德育课程的学习现状也并不理想,不少德育课堂上出现“特困生”,一上课就开始睡觉、开小差,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失败的。鉴于此,笔者认为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动手实践的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他们的特长。因此,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必要性。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包括对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以及最终的评价等一系列工作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并探索创新。而小组工作又是项目教学法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德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这样做:首先,可以把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可分配4-6人,由各组成员为小组设定名字和口号,并设置组长、发言人、资料员、书记员等职务。然后结合德育教材的教学内容,拟订若干个项目任务分派给各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行合作讨论完成,在此过程中可做适当的引导,比如从什么方向入手。最后在教师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或者作出总结之前,由各项目小组上台展示。在这样的行为导向教学过程中,不仅激励了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而且使得学生之间形成了默契,德育学习好的带动学习较差的,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二)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又叫“仿真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的背景中,把现实中的情境渗透到模拟课堂中,并运用专门的教学工具进行模拟讲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比如,中职德育教师在讲解“双向选择与竞争就业”这个内容时,就可以在教室内组织一个模拟招聘会,把学生分配成面试官、应试者、现场工作人员等不同角色,然后让各位学生现场发挥,各自想象招聘会的情景自由进行模拟,最后让全体学生和老师共同点评。通过这个模拟活动,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就业和择业心理,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还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人特长帮助学生设计职业规划。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实用性,也能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三)案例教学法

当前,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较为普遍,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起来相对简单,学生更乐于接受。它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列举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法律基础知识”这一内容时,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可以列举著名的“马加爵案”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教师阐明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后,可以组织学生对整个案例进行讨论,谈谈该案给自己带来的教训和启示。有的学生可能会对马加爵给予同情,也可能会对马加爵深恶痛绝,,但德育教师应当允许各抒已见,这样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结束语

一、情感陶冶法

中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场所是班级和学校,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班级和学校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班风和校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非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都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可以使每个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二、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所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时,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还会产生负效应。所以,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有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个别谈话等都是常用的方式方法。

在实施教育说服法的过程中,教育者既不能使用讽刺挖苦的言词,也不能使用粗暴惩罚的态度,而是要耐心的说服,真诚的沟通,热情的帮助。应该体现鲜明的时代生活特色,做到与时俱进。用科学的观点去丰富学生,用火热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用创新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实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生活德育理念。

三、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就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拥有实践活动的主动权和表现空间。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能及时表达与总结自己的感受,并将其渗透到日常学习态度与生活行为中。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无论是道德习惯的认识,还是道德行为的掌握,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符合他们的兴趣。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

实践锻炼法是新课标下班主任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在提升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德育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意义重大。

四、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形象和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

为了模仿英雄形象,教师应组织学生参观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宫、展览馆等。节假日到烈士陵园、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使学生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

应当注意的是:榜样模仿法不是简单地“克隆”,而应以高尚的情感,通过创造性的形式和手段来表现。从而拼发一种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为班主任,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情操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教,努力做学生品德修养的表率。

五、奖励与惩罚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当今的教学课堂开始注重德育的渗透,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也关注学生人格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 以课堂为载体,用德育过程的设计同化学生

课堂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对于学生而言,大部分知识、能力、习惯、品行的形成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所以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1、挖掘与爱国有联系的德育设计 例如:在教学《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时,我会对学生说:“我们伟大的祖国疆域辽阔,有着壮丽的河山和丰富的资源,那你们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通过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描述,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在学习百分数时,介绍我国的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逐年增长,用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如在学制作简单的统计表或统计图时,可以把从05年――08年度,每年:中国电脑的拥有量、公路的总长度、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费用、夏季奥运会中国获得的奖牌数等等作为统计的素材,体会到祖国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关注,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挖掘与环保、节约有联系的德育设计 前些日子,班内有一部分学生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随意往地面上扔垃圾,为此我设计了一道应用题:我们学校有400人,每人每天往地面上扔一片垃圾,一周按5天计算,则地面上将有多少片垃圾?如果每人每天少丢一片垃圾,自觉捡拾一片垃圾,则地面上将少多少片垃圾?计算完毕,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在课前设计了一分钟口算练习,让学生知道一分钟能做好多事情。有时我给学生出一道他们身边的数学题:一学期(按20周,每周5节数学课)我们真正用于学习数学的上课时间是多少?

学生计算 40×5=200(分钟)

200×20=4000(分钟)

4000÷60÷24≈2.8(天)

从而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节约时间。

有时我还用有关节约用水、节约粮食、节约能源、白色污染、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设计进行数学教学,如春风化雨,于无声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3、挖掘与团结合作有联系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有时设计让学生合作能完成的问题,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求法、小数乘法的法则等,又如每个学生手中只有一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我请同学们拼成一个稍大一点的正方体(至少要用8个一样的小正方体),那就需要他们合起来才能完成,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发言、学会倾听、学会概括、学会合作。

二、剖析教材,用德育素材感染学生

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如在认识《圆的周长》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比西方国家要早一千多年,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在教学数的产生时,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会用算筹记数,赞美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讲简便运算时,把数学家高斯童年的那道数学题让学生做,鼓励他们向小高斯挑战。教材中,还有许多像“你知道吗?”的小知识栏目,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让学生知道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课堂上,我还适时给学生们讲华罗庚、陈景润……我国数学家立志成材的故事。以上这些,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有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并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活动中的德育塑造学生

关键词:中学 体育课堂 德育教育

德育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决定着一个学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北大一名教授曾说:智育做不好,培养出来的可能是次品;体育做不好,培养出来的可能是废品;养育做不好,培养出来的可能是低档品;德育做不好,培养出来的可能是危险品。我国教育家陶行智早已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足见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而每当提起德育教育问题,许多教师都认为这是班主任、语文及思想品德课老师的责任与其他课任教师无关。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教学,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它与各学科的教学息息相关,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要渗透和贯穿德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故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传授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确保德育首位。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往往都有一定的德育渗透意识,而且还将这种意识落实到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中。但怎样在体育课中实施,才能做到德育与体育课有机结合,自然渗透,真正产生健身与育人的双重效应呢?

一、以组织教学为途径,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1.严格执行体育课堂常规要求,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体育课中,一方面,利用室内课强调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学生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引导学生明白自己该怎样做,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另一方面,在室外实践课中,通过一系列的体育动作模仿、无数次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并对活动中做的好的或有进步的学生或小组进行表扬,在进行体育活动或游戏时,让受到表扬的学生和小组先做或多做一次,以此进行奖励,激励其他同学。

2.利用分组教学的形式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思想感情。如在体育课中采用合作型分组,允许学生在进行某项活动中自由合作组合,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亲近的学生相聚在一起进行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与爱好、兴趣相同的同伴在一起练习,相互之间心理没有压力,并能得到友情的支持。

3.每次有序的组织学生布置教学环境,耐心指导学生收拾、整理场地和归还器材,正确引导学生保护场地设备,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的教育。如在整理和归还器材这一环节中,利用学生借用器材使用时要特别爱惜,用完后及时加以整理和归还这一日常生活习惯来处理。具体地说,就是上课前,通知该班同学已选出的体育委员向上课教师领取上课所需器材,并在体育器材借单上签名,让上课学生都明白,器材是体育委员代表大家借来的,下课后,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举手乐意整理和归还器材,这样,整理和归还器材时乱扔乱丢的现象越来越少。

二、以教材特点为目的,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材的内涵包括三个侧面,即教养、教育和发展。其中,体育教材的教育侧面是指隐含在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和体育技能中的那些关于学生体育道德修养、体育精神、思想作风和良好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这是隐性的教材内容,体育教材的特点是从育人出发,有效的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任务。

1.体育游戏教材一般都有一定的知识目标、情节、竞赛成分和比赛规则。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这一特有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双龙咬尾”游戏中,站在龙头的同学往往不管能不能咬着对方的“龙尾”抢着盲目去咬。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提示一个问题,龙能游走,能变向,能躲避,非常灵活,而且龙尾又有龙头保护,不用高招是很难咬着的。大家想一想用什么高招呢?紧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那学生讨论的场面真叫人惊喜,一个个神情专注,一个个自以为是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有模有样地在地面上进行比划,又你拉我拽着教师讨教高招,每小组同学共同出谋划策。最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用上“高招”进行游戏。其结果是学生在游戏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深深地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就这样自然形成了。

2.有关跑和投掷的教学内容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这就需要在教学手段上下功夫。如在短跑项目途中跑教学时,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奥运健儿在运动场上为祖国荣誉顽强拼搏的场面。接着按体能分组,又充分利用学生崇拜体育明星的心理,每小组选出一名体育骨干在练习中充当“刘翔”等之类的体育明星,然后鼓励和带动其他同学跟着其按照不同方式练习。此时,学生练习的兴趣被激发,练习起来,自觉、主动、积极,其顽强的毅力,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同时,能为祖国涌现出这样的奥运明星而感到骄傲,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

一、教学工作

(一)、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结合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学期大一的体育公共课中,主要安排的是太极拳教学为主,由于大学生的活泼好多的性格特点与太极拳动作缓慢不容易学习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太极拳教学成为众多教师比较棘手的问题,从而造成学生不愿意学太极拳,教师也不愿意教太极拳。但是面对教学大纲的安排,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被动的局面。对于此,在太极拳教学中,根据每一个动作的攻防特点,重点讲解每一个动作在实战中或健身中的运用,从而提高学习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太极拳动作“左右野马分鬃”的时候,讲解这个动作通过腰胯的带动,左右重心的转移,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膝关节、腰部肌肉、手臂的各个关节及肌肉有着良好的健身价值等;在讲解太极拳动作“双峰贯耳”的时候,结合此动作的攻防价值,重心前倾,双手变拳,拳背相对,用力击打对方的左右耳等。从而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太极拳变成了攻防与健身合一的防身术。

(二)、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兴奋性。

体育课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以下几点来吸引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兴趣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在设计活动时,坚持趣味性原则更显其重要。设计的活动生活化、有趣味,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克服困难坚持下来。(2)适当制造一定的紧张气氛。适当的紧张气氛会使学生有紧迫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完成锻炼活动。例如,在武术课的教学中,复习时候采用分组练习法,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哪个组能把本次课所学动作完成,这个组同学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练习,而比较差的组则需要继续练习。(3)正确运用语言激励。教师对学生的赞许可以用无数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

(三)、采用二个体育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保持学生的学习新鲜感

相对球类、健美操等项目教学而言,武术教学是一项比较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本学期武术课教学上,我一般采用的是两个以上的项目相结合方式教学,比如:在太极拳教学中,根据学生上课积极性一般都在前半堂课上,因此,我把太极拳教学安排在第一个学习内容,再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把本堂课所学动作练习较熟悉时候。在一起学习一些运动激烈的球类运动,这样学生的运动激情再一次被燃起。同样在大二武术选修课教学上,把拳术教学与器械教学相结合,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课上都保持了学习的新鲜感,从而达到完成教学计划的目的。

二、德育教学

无论是大一公共课太极拳教学还是大二武术选修课教学,我始终把德育教育贯穿始终。众所周知,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武术运动本身就是和我国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时刻教导学生要有“未成习武先学做人”观念。在武术的第一堂课上,我就会把武术中的“抱拳礼”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解释,同时也要求他们今后每堂课都要用抱拳礼相互问好。此外,在学习具体套路之余,也会给他们讲解一些武林名人的故事。比如,我在教学生传统武术套路“满江红”的时候,花一些时间给他们讲述这套路的由来,是由岳飞大将军所创,同时表达的是岳飞将军的一种满腔爱国热情,从而达到一方面激发学生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时候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当然,由于我工作时间才一年,在很多教学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

1、要克服工作中急躁的毛病,在教学和工作的细致性上多下功夫。

2、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教案的写作上,不够细致。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工作 关爱 运用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经历了一个很艰苦的探索过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中职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支助下逐渐走了出来,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但是,学生生源素质的下降,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异常艰巨的任务。不同学校,不同班主任,德育工作各有特色,但都离不开对学生的“爱”。霍懋征老师更是提出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名言。那么,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如何来正确运用“关爱”呢?本人拟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偏小,大多数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江西省2010年录取的新生中,19岁(含)以下的占79.71%,未到18岁的未成年人占68%。这些学生正处于青春躁动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完全形成,是非不分,对未来还比较茫然。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没有受过苦,有些没有挨过责骂,他们过惯了百依百顺的生活,缺乏责任感,缺乏爱心,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我行我素,缺乏集体观念。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爱和母爱,得不到父母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有些受爷爷奶奶的溺爱、纵容,自由散漫,懒惰。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相对较差。自教育体制改革以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那些在中考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从表面上看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实更大的问题是存在很多心理和习惯问题,是学习、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多方面的后进生。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关爱”的运用

面对这样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困惑和挑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秩序如何来维持?学校的教学工作如何来展开?学校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以至于学校发展的前途在哪里?这些问题对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每一位班主任、每一位管理者来说都是很棘手的,但又必须面对和解决。十多年来的实际工作,很多矛盾和焦点都集中到了学校德育工作,集中到了班主任身上。班主任工作内容和方法很多,关爱学生是必不可少的,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基础。但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也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必须在德育工作中正确体现和运用。

1、对学生的“关爱”应以树立师道尊严为前提。

班主任不能爱心泛滥、没有原则地普降爱心。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能等同于家长对子女的爱,首先必须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讲求师道尊严,然后才是对学生的关爱。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个个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并不缺少长辈的关爱,只是随着他们的成长,学业下降或平庸,长辈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破灭的过程中,由溺爱到失望,有的到放弃甚至暴力相对。面对这些在扭曲的爱中生活成长起来的学生,班主任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不能推波助澜,要明是非、知美丑,在学生面前要讲求师道尊严。

2、对学生的“关爱”要公平、公正。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外部事物都比较敏感,非常在意班主任对自己的看法。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稍有疏忽,一定会产生矛盾,给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难度。有些班主任将班级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因人施教,这是完全行不通的,只能是把工作搞得更糟糕。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可以搞好师生关系,减少学生的抵触思想和情绪,可以顺畅地与每位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为德育工作赢得有利的平台。

3、对学生的“关爱”要注重细节。

十七、八岁的学生,阴晴不定,有些学生远离家长,有些是初次过集体生活,会不断地产生很多情绪,冒出很多问题。班主任应做有心人,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这些变化和问题,要严肃对待、及时解决,不能马虎大意。平时对学生的每一次谈心,对学生的每一次问候,对学生学习生活小事的查看,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象,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严肃的手势等都可以使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和关怀感。这些细节都是班主任“关爱”学生的体现。

4、对学生的“关爱”要有耐心。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素质教育,提倡教书与育人并行。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导师制的尝试推行,不限形式与内容,重在摸索情况总结经验。经贸系的会计专业生源良好、学生就业形势好,为更好的培养德育才齐全的优秀职业会计人,我们采取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导师负责制,即班级导师制。这是一种一对多的导师形式,需要导师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

2.导师工作内容:

我校的班级导师负责制度,是从刚入校某个新生班开始至其毕业,负责该班在校三年的专业及素质培养工作。一个新生班还配备一个辅导员,主要负责生活方面,与导师工作分开。班级导师工作主要分两步骤进行。首先,在会计专业新生入学时,班级导师主要进行了解摸底工作,包括:(1)专业介绍、大学学习方法转变的指导、开展主题班会;(2)深入学生中与学生交流、留心记录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3)采用比较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对大一新生与大三毕业生两者进行摸底调研,分析学生的真正需求、探索适宜的导师工作方向。通过第一步骤工作的收获是:导师与学生的距离缩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找到学生的大学学习需求。特别是第(3)项导师工作摸底调研后,结果很具有启发性。我们了解到以下情况:大一学生对会计专业的选择被动,专业兴趣不能成为学习驱动力;入校后虽对大学学习方式、内容与高中不同有一些认识和思想准备,但学生的空闲时间相对增多,除课堂外,课外时间绝大部分耗费在睡觉、上网、玩乐,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消耗严重;班级团队凝聚力较差,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毕业生认为与自己大学三年的时间没有进行合理规划;毕业前会计与英语相关的资格证书取得的不够,对找工作没有信心;相对于专业理论知识,更希望多进行动手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等。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后,有所启发。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初步确定导师的工作内容调整如下:(1)导师需要引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需要对新生的专业预备知识进行引导工作;(2)导师需将三年各学期学生们考到的证和需要补充的课内课外知识的时间进行分期计划;(3)导师需要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合理引导同学安排利用好三年时间;(4)导师需要对班级的团队合作方面进行引导;(5)教学空理论可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专业导师需要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和素养,以便指导帮助学生。(6)导师在进行学生教育引导时,需要姿态放低,学生不太接受从上向下的压制方式,影响效果。其次,在通过上述情况了解后,班级导师工作进入第二步骤,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早自习巡查,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引导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及注意学习方法,特别注意正确学习态度的引导启发。(2)咨询班级授课老师授课情况,对学习及表现状态不好的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引导;(3)指导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网上报名,推荐合适的考试参考书、引导有效率的自学、收集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时间、城市,形成表格资料以方便提醒和关注。(4)结合同学们会计证考证要求,考前进行每周一到两次的会计从业资格模拟考试。

3.导师工作后积极效果:

导入班级导师制一年后,通过实践与观察,发现学生在二年级时,有以下几方面变化:(1)学习态度的扭转,课外去图书馆阅读和自学的学生增多;(2)师生关系的转变,与导师主动联络增多,关心信任导师;(3)专业成绩的提升,授课教师的反馈良好,班级考试平均成绩稳步上升;可喜的是,进行了上述导师工作辅导的班级,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一次性通过率高达97%,结果出乎意料。而且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增强,主动要求进行严格监督引导会计初级职称考试。

4.结论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起来,对面向全院大一学生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采用团队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探索并开展有益的尝试,将教学改革重点放在课堂实践教学上。经过几年不断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行之有效的课堂德育实践教学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一、概念界定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为动力和目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教学方法。目前,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高职专业课程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在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借鉴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以及该课程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创设了德育实践教学环节。在此环节中,老师们创新教学手段,整合提炼教学资源,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期望能体现和符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原则和特点

1

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预设问题和思考问题,不要拿老师自己理想的学生水平和标准来衡量学生,尊重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创新,切忌一刀切、标准化。

(2)激励原则。教学中多使用激励的方式给学生动力。多找学生在完成任务和实践中闪光点,无论任务完成的质量如何,只要是认真勤奋,敢于思考问题就要多给予正面的激励。

(3)深化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他们的人文性和社会性,这可以说是关键能力的关键部分。因此,要不断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还要按照逐步深化、循序渐进的原则,锤炼学生更高的个人修养和人文素质。

(4)适度并快乐的原则。高职生毕竟不是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深化过程中要适度。在制订任务和探讨过程中要适合学生层次和专业等条件,要以在高职大学生接受的范围内且又不断提高他们的关键能力为准则。同时教师要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到探讨过程和完成任务的快乐,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和个性得到尊重的幸福感等。只有乐在其中,才有可能有创新,使其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2

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1)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与高职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学习特点相结合,符合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目前,在校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主动性欠佳和自控力有待加强的缺点;但是他们形象思维活跃,而且自我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基于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不可盲目地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

(2)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优化学习动机,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互动和演练中学习理论知识,增强综合素质和提高实践能力。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运用互联网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将授课内容与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1

组织形式

目前,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用的是合班授课形式,普遍班级人数在一百人左右。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兴趣相近、特长互补和规模适中的原则将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主要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1确定题目

2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不少于10题,不多于15题

3具体实地调查:利用上课时间以本班同学作为调查样本,问卷以PPT形式呈现

4数据统计

5数据分析

1总结、得出结论

2将调查结果制作成PPT柱状图

3公开汇报(课堂进行,不少于十分钟)

任务主题拟实现的任务目标知识目标可展示的任务结果

2整体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以任务作为驱动实现教学目标,分小组按照设置问题、研究问题、搜集资料、探求方法、得出结论和汇报交流的基本流程进行设计。我们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德育实践教学分为三个任务模块:课堂调研报告、课堂微话剧和课堂案例宣讲,每个任务模块下设不同的任务主题。

3

任务驱动项目设计

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具体实施根据授课内容按章节来展开,比如以下是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项目设计(见下表)。

4评价体系

在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对评价体系做了相应改革,以适应实际情况。具体做法是变过去注重期末书面考试为注重平时过程考核,我院从2013年开始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由30%提高到了60%;期末考试占40%,期末考试方式改为随堂开卷考查。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把注意力由过去的“考好试”转移到“上好课并完成好实践任务”。

过程考核即平时成绩除了一些常规的考核,如完成作业和上课出勤等之外,主要内容就是任务驱动下学生分组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情况。考核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是“老师指导下的组长负责制”:老师制订和任务并指导每个小组的选题、实践过程和考核;组长负责每个小组的管理,包括任务分工、进度跟踪、成果汇报等,每个小组的成绩评定依据成果汇报情况、现场答辩和小组合作情况综合打分。

5

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信息化建设

我们团队的教师利用“世界大学城”这个平台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和完善“网络上”的任务驱动教学:已经利用“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建立了包括立体红色展馆、榜样人物馆和善行馆等一批具有海量信息的开放式的德育实践教学的数字化资源平台;目前正在积极探索更多网络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如通过数字化资源平台和德育实践网络教学系统的深度整合,构建体现学生个性和时代特征的德育实践教学管理系统。拟建立德育实践教学任务库,基于教学计划,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安排合理的学习任务,并实现向学生的云空间自动分发学习任务。学生可在自己的云空间中自助查阅目前的学习任务安排,在指导老师同意的前提下,能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调整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时,可全程与指导老师互动。通过任务管理系统,学生可以在领取任务后实时了解自己的完成进度,提交自己的实践成果,教师则实时掌握学生任务的完成进度,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在线评价。

四、经验总结

第一,它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书本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为完成每一个模块任务,要先研究课本,编写任务计划流程,设计相关环节,还要总结经验。其结果就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性。

摘 要 本课例小学障碍跑以核心素养新课改为背景,教学中通过合理的设置“攻克敌人堡垒”,利用情景体验式游戏、比赛教育教学手段,小队合作,激发兴趣在发展学生各项运动素质基础上,综合复习运用跑、跳、投各项运动技能,同时渗透规则、安全等体育品德教育,探究新课改下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课例,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学作借鉴。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障碍跑 探究 课例 小学

一、课例背景分析

体育课程改革随着我国生产力、生a关系的巨大变革发生重大变化,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在到当今“核心素养”的巨大变革。随着2016年教育部基教司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求,现阶段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课程改革正悄然而至。

二、课例学情分析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品行,兴趣及思维能力的把握,对学情准确分析,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二年级学生年龄在10岁左右身心具以下特点:体质相对较弱、运动技能学习较少;体育室外课干扰因素多,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兴趣难持久,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好奇性强,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高,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示范,多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游戏,多鼓励学生,教学语言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教育机会渗透德育教育。

三、课例教材分析

正式比赛中障碍跑是在田径场地上跑越一定障碍的男子竞赛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长跑的耐力和技术,还要掌握跨越障碍和水池的本领。中小学体育教材中障碍跑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中小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和学习跑、跳、投等综合运动技能意义重大。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通过基于不同水平层次学情的障碍跑教学设计,可满足各年级学生的体育发展要求。本课例在学习单脚跳、双脚跳、跨越式跳高、加速跑、前滚翻等运动技能基础上,通过设置情景障碍跑游戏比赛综合复习运用各项运动技能。

四、课例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制定以下课例教学目标:①运动参与目标:学生通过练习参加“攻克敌人碉堡”障碍跑情境游戏比赛,发展学生积极体育态度,激发学生体育兴趣;②运动技能目标:复习单、双脚跳、跨越式跳高、投掷轻物、加速跑等运动技能;③身体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发展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等体育品德。

五、课例教学过程

课例教学过程包括三部分:准备段、基本段和结束段。准备段包括:(1)课堂常规:①整队、问好、报告人数、安排见习等;②教师宣布课的内容-“攻克敌人碉堡”,教师提出上课要求并分4组(男2组,女2组)。(2)热身活动,包括:①队列四面转发、200米慢跑;②关节伸拉活动。基本段包括:(1)教师讲解与示范障碍跑;(2)小队长带领组员练习;(3)教师讲解障碍跑情境游戏比赛规则;(4)教师组织比赛学生参赛;(5)总结比赛,宣布成绩和奖罚措施。结束段包括:(1)放松肌肉;(2)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图1 小学《障碍跑》教学课例教学场地布置示例及说明图

五、场地布置说明

课例所需场地器材包括:足球场1块、标志桩、沙包、跨栏架、小垫子、大垫子若干,3种颜色呼啦圈若干,秒表、哨子、文件夹一个,教学音像和U盘一个。具体场地布置示意图可参考上图1。路线(攻克敌人碉堡)说明:学生拿一个沙包开始①加速跑(向前冲锋);②蛇形跑绕桩(躲闪敌人机关枪);③双脚跳(躲雷);④单脚跳(躲雷);⑤跨越石块;⑥钻过电网;⑦滚过躲闪;⑧匍匐慢爬靠近碉堡;⑨投沙包炸碉堡(设置多个堡垒);学生每人一个沙包,每隔3~10s出发一位学生,比较规定时间内攻克的堡垒数,多者胜。本课课例的器材和场地布置仅供一线教师参考,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校、学生、教材等条件灵活安排。

六、教学实践建议

教学中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播放练习和比赛的背景音乐增强学生学、练、赛的效果和热情。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应课前提前设置相关场地器材。各学校学情、师资、场地、器材不同,体育教师可据学校实际合理设置障碍跑相关路线及内容,灵活变通。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学中要多示范,少讲多练,提高练习的密度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育机会积极地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关注运动安全,引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合作、沟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发展学生家国主义情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