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 生活
  • 2024-12-24 13:17:52
  • 3
刘绍坚: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2019年12月9日,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正式印发了《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京文领发〔2019〕1号,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政策制定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一、起草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着力点。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自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以来,始终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多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和增速保持全国领先,有力助推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2019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市文化产业仍然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1-11月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1146.2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文化核心领域实现收入9921.4亿元,同比增长达10.1%。文化产业作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增强全市人民获得感的幸福产业,已成为助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进入新时代,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按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端化、融合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2018年6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京发〔2018〕14号,以下简称《意见》),确立了由“两大主攻方向、九大重点领域环节”构成的文化产业高精尖内容体系,并提出九大产业促进行动。为抓好《意见》落实,进一步推动我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将编制《三年行动计划》列为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11月25日,政策文本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给予高度评价。12月9日,《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2019年的1号文件正式印发。   二、主要内容   《三年行动计划》全篇分为引言、重点任务、保障机制、重点项目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包含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等内容。提出立足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围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和首都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聚焦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融合发展等前沿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与消费模式。在目标方面,通过三年努力,着力实现创作生产精品化、文化创意品牌化、新兴业态多元化、市场体系现代化,初步形成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到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突破1.5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10%以上,助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第二部分:重点任务。主要包含四大方面工作任务。   一是聚焦高品质文化供给,着力强化首都文化价值引领。把精品内容创作生产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健全生产、转化、传播全链条,推出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凸显首都文化价值的精品力作。根据国家电影局日前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642.7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国产电影总票房411.8亿元,同比增长8.7%,市场占比达到64.1%。年度票房前十名电影中,国产电影稳占八席,总票房达到226.21万元,覆盖了动画片、科幻片、公路片、青春片,以及国庆献礼等多种题材和类型,其中很多的电影,都是由北京的公司投资、制作、发行的。所以,足见高品质的内容生产已成为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聚焦高品质文化供给,着力强化首都文化价值引领”,《三年行动计划》共提出了4项重点工作,分别是推动精品内容创作生产,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质量,畅通文化传播渠道,打造国际一流的融媒体中心。   其中,推动精品内容创作生产,部署了抓好重点题材项目创作,鼓励音乐、影视、网络文艺等作品创作生产,打造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等方面重点任务;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质量,部署了实施知识产权融合运营示范工程,打造以IP运营为核心的文化景区和特色小镇,推进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建设发展,鼓励国有文化企业和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利用IP资源实现价值转化等方面重点任务;畅通文化传播渠道,部署了构建完善文化内容传播体系,推进演艺之都、影视之都建设,完善实体书店布局,培育发展网络视听、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网络文学、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网络平台,加大影视译制基地建设,推进文化企业海外布局等方面重点任务;打造国际一流的融媒体中心,部署了实施媒体深度融合示范工程,打造“1+4+17+N”新型主流媒体格局,推动市区两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重点任务。   二是加强创意设计服务支撑,着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品质。强化创意设计服务对文化产业各领域的渗透和支撑作用,促进产业品质和价值提升,推动首都城市有机更新与转型升级。有4项重点工作,分别是强化创意设计服务的渗透和支撑能力,推动文博创意产品创新性发展,加强动漫游戏的中国创意表达,推动城市更新与文化功能有机融合。大家都知道,创意设计当前以其高知识性和高附加值的特点,一方面实现着自身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其他行业领域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2019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创意设计服务业实现收入2490.9亿元,已成为九大行业中仅次于新闻信息服务的第二大支柱。其中,强化创意设计服务的渗透和支撑能力,部署了推进“设计之都”建设,培育领军设计机构、高端设计人才、专业化设计园区,开展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认定,支持创意设计类众创众包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重点任务。目前,市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建设“设计之都”的相关行动计划,引领创意设计服务业实现新的腾飞。   推动文博创意产品创新性发展,部署了加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力度,推动北京老字号传承复兴等方面重点任务;加强动漫游戏的中国创意表达,部署了推动网络游戏创新发展,支持原创动漫游戏产品开发,推动电竞产业蓬勃发展等方面重点任务;推动城市更新与文化功能有机融合,部署了着力提升首都城市空间文化品质,有效盘活老旧厂N房资源等方面重点任务。媒体朋友可能都知道,市政府办公厅于2017年底印发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前不久,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指导意见》基础上研究出台了《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重点解决了项目改造如何走流程、怎么办手续的实操问题,在全国率先给出了系统解决方案,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根据前期调查,截至2019年9月,全市各区共梳理出老旧厂房资源774处,总占地面积约3227万平方米。《管理办法》的出台,将帮助越来越多记录着新中国首都发展历程的工业遗产成功转型为文化空间,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力量。这一点,前不久我们搞了培训,相关的媒体作了大量的报道,今天《人民日报》也发了文章给予高度肯定,这方面也谢谢各位媒体记者做了很多的工作。   三是推动文化与相关领域融合,着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资源优势,加快推动文化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有4项重点工作,分别是强化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进文化与体育互融互促,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将依托北京良好的创新生态,重点推进开展文化科技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认定,加快发展文化科技领域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重点任务。当前,北京平均每天增加科技型企业大概200多家,创业投资额位居全国第一;独角兽企业占全国近一半;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5万家。   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将重点着眼提升旅游文化品质和强化旅游对文化的传播功能。推进文化与体育互融互促,将以筹办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重点推进滑雪、滑冰等冬季项目与文化表演融合互动,开展5G+8K超高清体育赛事转播创新试验研究,着力提升品牌赛事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快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部署了实施“文化商圈”计划,建设时尚之都,打造文化休闲娱乐精品项目,发展文化与健康、养老、养生、医疗等多业态融合的康养产业,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重点任务。   四是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着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有效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金融、空间、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全面提升首都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有6项重点工作,分别是创新文化投资模式,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加强空间载体建设,大力促进文化消费,强化人才智库支撑,做优市场服务环境。   其中,创新文化投资模式,部署了持续完善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鼓励文化金融机制创新,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模式等方面重点任务。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困局,北京市综合运用银企合作、建立平台、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培育上市、设立基金等多种手段,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为增强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2017年起推出“投贷奖”联动政策,通过“政策+市场化平台+服务+生态圈”的模式,在大幅提升文化企业融资成功率的同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截至2019年底,“投贷奖”累计支持项目2009个,支持金额12.1亿元,拉动投资1071.8亿元,放大倍数达88.4倍。上周,我们正式对外发布了房租通的公告,对小微初创的文化企业提供房租支持。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推进打造“文创板”,推动创办文创银行,设立北京文化发展基金,进一步优化完善北京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围绕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下一步将重点在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发力。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实有企业中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共有32.8万户,日均新登记119.3户,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市场主体发展活跃。   加强空间载体建设,部署了开展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园区认定,支持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产业空间载体建设,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向京津冀地区输出等方面重点任务。大力促进文化消费,部署了完善消费激励引导机制,提升品牌活动发展质量等方面重点任务。2019年1-9月,全市文化和娱乐类服务消费规模达1350.7亿元,同比增长7.4%,在全市服务消费中占比12.3%,对总消费的贡献率达到9.1%。下一步,围绕激发文化消费增长潜力,我们将继续发挥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北京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等既有品牌活动的引导作用,同时积极培育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文化消费场景,打造更多群众身边的城市文化空间。强化人才智库支撑,重点围绕人才培育、人才引进、人才合作,以及高端文化智库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任务部署。做优市场服务环境,重点围绕加强版权保护,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中介服务平台功能等方面进行任务部署。     第三部分:保障机制。包括强化工作统筹协调、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夯实统计监测基础、营造发展良好氛围、加强任务督查落实等五个方面内容,为《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切实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坚实支撑。   第四部分:重点项目。《三年行动计划》以重点任务为主要内容,以具体项目为落实抓手,共梳理重点项目27个,其中既有以文化设施建设为主的“硬件”优化项目,也有以政策保障为主的“软件”升级项目;既有年度性持续开展的常态化项目,也有将在未来三年内建设完成或取得重大进展的重点项目。相关项目将成为评估未来首都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尺。   三、特色亮点   在《行动计划》编制过程中重点突出创高端、抓前沿、促高效。   一是立足创高端。在框架结构上贯彻《意见》提出的“内容为王、创新融合”两条主线,同时凸显创意设计对品牌价值的提升作用,着力解决全市文化产业有数量欠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有规模少品牌等制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瓶颈环节。在聚焦高品质文化供给方面,突出强调精品内容创作生产,通过健全内容生产、转化、传播全链条建设,力求推出一批精品力作,破解文化供给好不好、精不精这一根本性难题,不断强化首都文化价值引领;在创新融合方面,注重科技应用的场景端、数字端“两端”问题,强调文化与旅游、体育及其他产业门类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力求推出“文化+”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加快推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二是着眼抓前沿。聚焦文化产业前沿领域和关键环节,在谋篇布局上着重体现动力变革和质量变革的发展导向,即以精品内容创作生产、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等助力实现动力变革,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化;以加强创意设计服务支撑助力实现质量变革,强化创意设计对文化产业各领域的渗透、支撑和带动作用,促进文化产品提质增效和产业价值链跃升,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广度、深度。   三是力求促高效。按照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重点抓好投资模式、主体培育、空间布局、文化消费、人才智库、营商环境等方面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全面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效能和效果。通过不断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着力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努力实现高效发展、贯通发展、精准发展、协同发展,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以上介绍的就是《三年行动计划》的起草思路和主要内容。下一步,市有关部门、各区将按照相关责任分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健全配套政策体系,抓好重要任务和重点项目落实,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和创新成果,进一步凸显政策实效,推动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