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新规之下,现金理财发展遇瓶颈

  • 资讯
  • 2024-12-21 14:37:22
  • 36
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6月11日,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并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虽然此前市场对于监管收紧已有预期,但在新规落地的两个月后回看,现金管理乃至整个银行理财市场依然受到了不小的冲击。8月13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本文将结合理财市场半年报对现金理财的发展情况以及对整个理财市场的影响做出深入讨论。 理财市场整体平稳过渡,但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标准不放松,严防监管套利。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还剩4个多月,净值化转型稳步推进,资管嵌套投资规模趋于稳定。但近期出台的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要求基本参考证监会的货币基金管理体系,对于市场机构提出的扩大投资范围、放宽估值核算规定、降低监管标准等意见均未予放松,一方面是因为理财市场此前整体发展情况较好,另一方面更是反映出监管层促进公平竞争,防范监管套利的决心。 投资范围受限,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率明显走低。由于《通知》对于现金管理类理财可投资券种的范围明显收窄,久期限制也有所加强,导致产品的收益率出现了明显下滑。自今年二季度起,各类银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总体来看已经由年初的2.52%下滑至2.41%,降幅达11BP。 现金理财规模下滑带动全市场增速放缓。收益率下滑以及监管对于规模比重的限制共同导致了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拓展空间。《半年报》显示,到2021年6 月底,全市场现金管理类理财存续余额达到7.78万亿元,在正式稿出台后规模和占比均有所下滑。而现金管理类理财作为银行理财的“半壁江山”,在其规模萎缩的背景下,银行理财的整体增速也随之放缓,一季度市场规模缩水明显,二季度虽然有所增长,但仍未能恢复至2020年末水平。 “体外资产池”出现,银行理财铤而走险还是“权宜之计”?现金管理类产品市场略显低迷,部分银行开始发行一些“类现金理财”的产品来承接不合规的资产;同时,为了维持现有的资管规模和客户数量,在同质化竞争中许多银行都倾向于采取成本法估值让净值稳定并保持一定的收益率,甚至设立了冒险的“体外资产池”。这一做法短期来看可以承接从现金理财流失的客户,在同质化竞争中保有原先的市场规模不滑落,但也容易累积风险,甚至触发风险在多个金融机构间互相传染。 过渡期将尽,整改攻坚期监管趋严,不排除后续针对底层资产进一步出台细则规范;因此在合规前提下创新产品才是“长久之计”,最短持有期净值型产品以及ESG概念产品潜力巨大。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还剩4个多月,监管开始出台更多的细则,以“打补丁”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体外资产池”是非常冒险的举措,估值方式无法体现市值波动,资金端和资产端的期限又不匹配,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显然与监管初衷相悖,不排除后续针对底层资产进一步出台细则规范。从最短持有期净值型产品发行量以及ESG概念净值型产品存续量来看,这类创新产品正在不断扩大影响力,实现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资金的引流和承接,挖掘新的增长点。 正文 6月11日,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并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虽然此前市场对于监管收紧已有预期,但在新规落地的两个月后回看,现金管理乃至整个银行理财市场依然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收益率下滑,规模萎缩,部分银行甚至冒险地采取了“体外资产池”方式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压力。8月13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当前银行理财市场生态如何?过渡期将尽,整改进入攻坚期后监管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后续银行及理财子可以采取哪些发展策略?本文将结合理财市场半年报对现金理财的发展情况以及对整个理财市场的影响做出深入讨论。 回顾:市场整体平稳,现金理财新规不放松 理财市场整体平稳,整改稳步推进 目前银行理财已成为我国资管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理财子崛起成为理财市场主力军。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以下简称《半年报》),与公募基金、信托、保险资管等其他类型资管产品相比,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覆盖面广,且存续规模居各类资管产品首位(其中信托数据截至2021年3月,保险资管数据截至2021年5月)。2021年上半年,全国共有325家银行机构和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2.55万只,同比减少10054只;累计募集资金62.41万亿元,同比增长5.57%。理财公司存续产品6402只,存续规模10.01万亿元,同比增长3.27倍,较年初增长50.07%,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38.80%:从存续规模来看,理财公司已超越股份制银行成为市场第一大类机构类型,崛起成为理财市场主力军。 从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来看,债券仍为主要配置资产,高评级债券更受青睐,非标资产占比略有提高。截至2021年6月底,理财产品持有的债券资产中,利率投资余额1.76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6.14%;信用债投资余额14.53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50.70%,占比较去年同期上升4.18个百分点。理财产品持有评级为AA+及以上的高评级债券规模达到12.14万亿元,占信用债投资总余额的83.55%,同比增加4.88个百分点。非标债权资产占比13.08%,较2020年末略微提高2个百分点。 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还剩4个多月,净值化转型进度稳步推进,资管嵌套投资规模趋于稳定。截至2021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占比79.03%,较年初增加11.7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23.90个百分点。理财产品持有各类资管产品规模9.49万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规模压降21.02%,占比减少14.71个百分点。随着理财业务规范化转型的不断推进,理财产品嵌套投资资管产品规模占比趋于平稳。 现金理财新规标准不放松 同于理财市场整体平稳改革的步伐,现金管理类产品似乎正面临不小的挑战。《通知》和征求意见稿对比发现,几乎没有重大变化,只是在过渡期和投资集中度上放宽了要求,其他基本参考证监会的货币基金管理体系,反映出监管层促进公平竞争,防范监管套利的决心。《通知》于2019年12月27日至2020年1月13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于市场机构提出的扩大投资范围、放宽估值核算规定、降低监管标准等意见,考虑到不符合资管新规、理财新规要求,并且与货币市场基金监管要求不一致,此类意见均未予采纳。《通知》并没有放松这些领域的监管或做出明显让步,一方面是因为理财市场此前整体发展情况较好,对于监管要求已有预期,另一方面更是反映出监管层促进公平竞争,防范监管套利的决心。 过渡期设置相较于征求意见稿有所延长,投资集中度等方面也有边际放宽,给予银行理财一定的灵活性。监管部门将每只现金管理类产品投资于主体信用评级为AAA的同一商业银行的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占该产品资产净值的比例,从“合计不得超过10%”调整为“合计不得超过20%”,减轻了分散资产配置的压力,降低了理财管理的难度。对于投资于主体信用评级低于AA+的商业银行的银行存款与同业存单的,由征求意见稿中“事先征得托管机构的同意”放宽为“应当事先告知托管机构”。 瓶颈:收益规模双双下滑 投资范围受限,收益率明显走低 由于《通知》对于现金管理类理财可投资券种的范围明显收窄,久期限制也有所加强,导致产品的收益率出现了明显下滑。现金管理类新规要求的投资范围基本限于货币市场工具,提出了平均剩余期限120天限制久期,剩余期限不能超过397天的要求。监管初衷是为了解决现金管理类产品资金和资产端流动性不匹配问题而出台的政策,但这同时导致银行不能在这种产品中配置私募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拉低了产品的收益率。自今年二季度起,各类银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总体来看已经由年初的2.52%下滑至2.41%,降幅达11BP。 监管优势不再,现金理财规模下滑带动全市场增速放缓 收益率下滑以及监管对于规模比重的限制共同导致了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以往现金理财藉由监管空白而获取的超额收益被不断抹平,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自然也出现了下滑。此外,根据《通知》,同一商业银行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月末资产净值合计不得超过其全部理财产品月末资产净值的30%。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报告,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为7.34万亿元,占理财市场产品规模比重为29.34%——这一指标已经十分接近30%的监管红线,后续料难以维持前期快速扩张的趋势。事实上,从今年三月开始,市场上存续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数量便持续下滑,《半年报》也显示,到2021年6月底,全市场存续有现金管理类理财存续余额达到7.78万亿元,在《通知》正式稿出台后规模和占比均有所下滑。 现金管理类理财作为银行理财的“半壁江山”,在其规模萎缩的背景下,银行理财的整体增速也随之放缓,上半年整体呈现负增长。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今年二季度新发理财产品的数量为13117只,较一季度减少了795只;从存续产品数量上看,二季度末市场上共45518只产品,较一季度末减少1052只。净值型产品的占比有所升高,符合净值化转型的趋势,但同样在7月环比增速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从最新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来看,一季度市场规模缩水明显,二季度虽然有所增长,但仍未能恢复至2020年末水平。 “体外资产池”出现,铤而走险还是“权宜之计” 现金管理类产品市场略显低迷,部分银行开始发行一些“类现金理财”的产品来承接不合规的资产;同时,为了维持现有的资管规模和客户数量,在同质化竞争中许多银行都倾向于采取成本法估值让净值稳定并保持一定的收益率,甚至设立了冒险的“体外资产池”。21世纪经济报道曾经报道过,银行理财发行一些“双向T+1”净值型产品,并通过信托通道设立“体外资产池”,大量装入PPN、非公开公司债等可以采用买入成本法计价的资产,同一家银行的不同理财产品的申购赎回,均可通过同一个资产庞大的信托计划来调节收益,使净值趋于稳定。为了尽量平滑净值,银行青睐于PPN、非公开公司债、ABS、银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可以使用买入成本法估的资产。 这一做法短期来看可以承接从现金理财流失的客户,在同质化竞争中保有原先的市场规模不滑落,但也容易累积风险,甚至触发风险在多个金融机构间互相传染。银行理财的竞争依然激烈,因此在现金管理类理财式微之际,都倾向于成本法估值让净值稳定并保持一定的收益率,从而保有原先的市场规模不滑落,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因此在针对这一模式的监管文件出台之前,一些机构会将其作为短期的“权宜之计”。但从上图来看,为实现目标收益,同一家银行不同的理财产品申赎同一个信托资产池中的资产,从而调节了流动性,但是这一模式需要依靠理财产品整体规模不断扩张,只有整体的银行理财规模不缩水,未到期的以成本法估值的底层资产,才能始终被持有。一旦银行理财规模缩减或者大额赎回,很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最终持有的客户会面临净值萎缩的损失。此外,由于这一做法本质是银行理财走信托通道,也会导致风险在多个机构间传染。 建议:创新产品承接,勿打监管“擦边球” 过渡期将尽,整改攻坚期监管趋严 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还剩4个多月,从净值化转型进度来看,保持原有的速度,基本可以在到期前完成转型,因而我们也看到监管开始出台更多的细则,以“打补丁”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例如5月27日正式发布的《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禁止理财公司(包括总行和理财子)使用未说明选择原因、测算依据或计算方法的业绩比较基准,厘清了理财子和代销机构以及投资者等各方的关系和责任,还对理财销售渠道、销售流程、产品的适配性、业绩展示、广告宣传、消费者保护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可以说是将原有的销售机制进行了精细打磨,以往仅强调收益的营销模式将彻底不复存在。 除了制度收紧,监管也变得更加严格,估值方法的使用范围将受到更严格的规范。7月13日,银保监首次对“净值型理财产品估值方法使用不准确”进行了处罚。虽然仅从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述无法判断具体是什么问题,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银行以及理财子公司为了提高净值型产品比例违规使用估值方法的情况,同时也敲响了警钟,机构有必要厘清公允价值法和摊余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在监管排查更仔细,打击力度更严厉的背景下,不排除后续针对底层资产进一步出台细则规范。监管要求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就是为了避免同一家银行或理财子公司的不同产品账户之间进行内部交易,建立资产池进行错配或勾稽。然而在竞争之下,又出现了信托通道扮演“体外资产池”的模式,产品表面以市值法估值,但信托通道内各类资产却采取了成本法,这种估值方式无法体现市值波动,资金端和资产端的期限又不匹配,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显然与监管初衷相悖。如果后续针对底层资产进一步出台细则规范,那么理财还需要继续调整资产配置,届时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创新产品承接低风险高流动性需求 实际上,存在合规风险的“体外资产池”并非唯一选择,还有很多银行选择创新产品从而承接低风险高流动性需求,我们认为这样的模式更宜作为“长久之计”。例如,覆盖超短期至中期的各类最短持有期类理财产品是值得发展的一类产品。这类产品设有滚动持有期,随时可申购,达到预设持有期后可随时赎回,兼具现金管理类和定期开放类的优势:一方面,最短持有期类产品在投资范围方面比现金管理类产品有更多选择空间,其收益率也会相应提高;另一方面机制又保留了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满足投资者对高流动性的诉求。从下图来看,其收益率确实存在一定的优势:最短持有期产品年化收益率基本维持在3.9%以上,高出现金管理类理财超100BP,而每日开放式的净值型产品在新规落地后持续升高,很可能与银行特意拉高该类产品的收益,把客户资金引流到这一产品有关。 除了在申购赎回机制上创新,还可以结合当前的市场热点设计响应政策的主题产品,例如积极配合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创新发行ESG等理财产品。《半年报》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未来经济动能将由传统行业转向科技创新、绿色产业、先进制造、基础设施等需要长期资金支持的领域,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上重要资金来源,银行理财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将有新作为。《半年报》特地设置“专栏2-3理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积极探索ESG主题产品”,强调2021年上半年,银行机构和理财公司累计新发ESG理财产品18只,合计募集金额107.59亿元。截至2021年6月底,市场存续ESG产品72只,存续规模429.25亿元,同比增长约2.14倍,较年初增长49.49%。预计未来此类产品还将得到政策的大力引导与支持。从产品发行量以及存续量来看,这类创新产品正在不断扩大影响力,实现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资金的引流和承接,挖掘新的增长点。 国内宏观 总量数据 7月通胀超预期,CPI同比回落、环比回升。7月CPI同比增长1.0%,环比增长0.3%,高于市场预期。具体来看,环比方面,食品项价格继续下跌但跌幅收窄,非食品CPI同比和核心CPI同比上涨明显。食品项价格环比降幅收窄。7月食品项价格同比在基数效应影响下大幅下跌-3.7%,但价格环比跌幅有所收窄。首先,猪肉价格下行趋势持续,但在储备猪肉收储政策支持下,降幅大幅收窄。其次,鲜菜价格上涨受部分地区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提高鲜菜生产和储运成本以及其本身处于季节性上涨趋势主导。 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季节性上涨。7月非食品分项除衣着环比下跌外,其他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均有所上涨。一方面,原油价格上涨背景下的国内汽柴油价格上涨带动交通与通信分项环比创下历史最高增速;另一方面,7月下旬出现的散点疫情对暑期出游的影响尚未体现,7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环比季节性回升。 PPI同比超预期回升至年内第二次高点。7月石油石化和黑色系商品价格上涨推动PM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回升,中期逻辑看,(1)海外免疫落差和供需缺口的存在、流动性维持充裕使得原油、铜等全球定价商品价格仍会居高不下,(2)国内定价的煤钢等商品仍然存在供需缺口,预计价格将维持宽幅振荡,后续 PPI同比会从高位缓慢回落。 2021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8万亿元。信贷增长略显乏力。观察中长期信贷,7月住户部门和企业部门中长贷均同比少增。一方面,房地产信贷集中度管理政策及针对融资平台信贷约束加强;另一方面,7月生产计划和融资安排受部分地区的极端天气以及疫情再现等因素扰乱,PPI的同比超预期回升使得后续盈利预期有望抬升企业资金需求。 观察短期信贷,7月企业短贷同比多减,居民部门短贷同比少增。7月贷款投放进入季节性“小月”、银行倾向通过票据贴现冲量,叠加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和下行直贴利率,企业票据融资同比多增。 社融同比增速探底。7月社融增量为10600亿元,同比少增6362亿元。对实体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表外融资总规模下降明显,年内非标融资的压降预计难以支持社融增长。7月国债到期量明显高于历史同期水平带动净融资走低,使得政府债增长不及同期。 居民和非银存款同比下降明显。7月M2同比8.3%,M1同比4.9%,M0同比6.1%。人民币存款减少1.13万亿元,受企业债发行增多、银行揽储需求放缓叠加LPR改革的影响,居民或将资金从银行存款转移,企业存款同比少减,居民存款同比多减。整体上看,7月金融数据难言强势,7月降准后,M2和社融增长仍未有明显提振,说明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不稳定、不均衡的问题,后续亟待财政和信贷政策支持。 高频数据 房地产市场方面,截至8月13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累计同比增加30.21%,其中一线城市累计同比上升52.63%,二线城市累计同比上升37.69%,三线城市累计同比上升6.89%。上周整体成交面积较前一周下跌5.28%,一、二、三线城市周环比分别为12.55%、-6.41%、-18.46%。重点城市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商品房成交面积累计同比涨跌幅分别为58.20%、45.38%、30.35%,周环比涨跌幅分别为0.51%、7.48%、31.29%。 8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增建及搬迁,确保住房租赁市场供需平稳。 高炉开工方面,截至8月13日,全国高炉开工率为57.6%,较前周上涨0.42个百分点。雨季过后,下游产业陆续恢复生产,叠加钢企逐渐适应限电限产政策节奏,上周钢厂高炉开工率小幅上升,预计未来高炉开工率有望打开上行空间。 航运指数方面,截至8月13日,BDI指数上涨5.78%,收3566点。CDFI指数上涨2.92%。本周航运指数偏强运行。整体来看,国际海运市场进入第三季度传统旺季,7月散点疫情对进出口的影响尚未扩大,预计未来航运指数将偏强运行 通货膨胀:猪肉价格下跌、鸡蛋价格上涨、工业品价格涨跌互现 截至8月13日,农业农村部28种重点监测蔬菜平均批发价较前周环比下跌1.27%。从主要农产品来看,生意社公布的外三元猪肉价格为15.13元/千克,相较上周下跌1.43%;鸡蛋价格为10.46元/千克,相较上周上涨0.97%。进入8月中旬,局地运力偏紧不敌终端市场疲软需求,国内生猪市场再度进入供强需弱局面,猪价周初小幅回升后再度承压全面弱势下行。未来猪价预计继续偏弱运行。 重大事件回顾 8月9日,央行发布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总体而言,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没有变化,货币大量超发必然导致通胀,稳住通胀的关键还是要管住货币。下一阶段要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前瞻性、有效性,既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继续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合理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通过多种方式合理引导预期,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8月10日,财政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284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出正牵头起草《关于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拟充实完善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积极构建有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引导和带动更多政策和社会资金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并强化监督指导,推动地方科学规范安排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提出,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求加强和改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及时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积极推进科技创新、防范风险、反垄断等重要领域立法,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加大食品药品、公共卫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城市管理、交通运输、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8月12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十四五”规划出炉,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要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将全面推动新一轮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实施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加快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同时, 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片区 “十四五”规划发布,将加快建设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打造国际保险与再保险中心。(资料来源:新华网) 8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介绍了即将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拟审议的法律草案主要情况,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草案将于下周提请审议,修正草案围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进行了修改;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三次审议稿拟对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等作出有针对性规范;正在推进家庭教育法制定工作,明确规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营利性教育培训。此外,草案还对家庭教育服务机构超出许可业务范围的行为规定了处罚。(资料来源:新华网) 国际宏观:就业回暖 美国方面: 8月11日,美国公布7月CPI同比增长5.40%,前值为5.40%;7月核心CPI同比增长4.30%,前值为4.50%。(资料来源:美国劳工部) 8月12日,美国公布8月6日当周EIA成品汽油增量今值为-44.8万桶,前值为362.7万桶,8月6日当周EIA成品汽油库存今值为1835.5万桶,前值为1774.2万桶,8月6日当周美国汽油产量今值为996.1(万桶/日),前值为1015.1(万桶/日)。此外,7月份美国核心PPI同比增长7.50%,前值为6.90%;8月7日当周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今值为37.5万人,前值为38.7万人。(数据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美国劳工部) 8月13日,美国公布8月大豆预测年度产量今值为118.08百万吨,前值为119.88百万吨。美国小麦预测年度库存为17.05百万吨,前值为18.09百万吨。(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 欧洲方面: 8 月10日,德国公布8月ZWE经济景气指数,今值为40.40,前值为63.30,预期值为57.00。欧盟公布8月ZWE经济景气指数,今值为42.70,前值为61.20。(数据来源:欧洲经济研究中心) 8月11日,德国公布7月份CPI,今值为环比增长0.90%,前值为环比增长0.40%,预期值为环比增长0.90%。(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8月12日,英国公布第二季度英国GDP同比增长22.16%,前值为-6.14%。(数据来源:英国统计局) 日本方面: 8月12日,日本公布7月企业商品价格指数,今值为同比增长5.59%,前值为同比增长5.02%。(数据来源:日本央行日本银行) 流动性监测:银质押利率全面上行 公开市场操作:流动性完全对冲 上周(8月9日-8月13日)有500亿元逆回购投放,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单流动性完全对冲。本周(8月16日-8月20日)有500亿元逆回购资金自然到期,7000亿MLF到期。 货币市场:银质押和SHIBOR利率全面上行。DR001加权平均利率为2.16%,较上周变动28.25bps;DR007加权平均利率为2.19%,较上周变动21.09bps;DR014加权平均利率为2.17%,较上周变动17.42bps;DR021加权平均利率为2.17%,较上周变动16.66bps;DR1M加权平均利率为2.36%,较上周变动22.81bps。截至8月13日,SHIBOR方面,隔夜、7天、1个月、3个月对比上周分别变动31.7bps、20.3bps、2.2bps、-0.9bps至2.18%、2.20%、2.30%、2.36%。 国际金融市场:美股涨跌互现;欧股全线上涨 美国市场:美股上周涨跌互现 上周美股涨跌互现,道指涨0.87%,标普500指数涨0.71%,纳指跌0.09%。 周一美联储博斯蒂克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胀将趋于平均,美联储可能会在10月到12月之间开始缩减债券购买,美股收盘涨跌不一,道指跌0.3%,标普500指数跌0.09%,纳指涨0.16%。周二,美国第二季度生产率增长2.3%,不及第一季度4.3%的增幅,同时也不及市场预期,美国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不一,道指涨0.46%,标普500指数涨0.1%,纳指跌0.49%。周三,美联储卡普兰表示美联储仍预期通胀压力将扩大到明年,CPI数据与美联储的前景展望一致,美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道指涨0.62%,标普500指数涨0.25%,纳指跌0.16%。周四,美国8月7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37.5万,连续第三周下降,美股集体上涨,道指涨0.04%,标普500指数涨0.3%,纳指涨0.35%。周五,美国7月PPI同比升7.8%,创11年来新高,美国三大股指全线上涨,道指涨0.04%,标普500指数涨0.16%,纳指涨0.04%。 欧洲市场:欧股三大指数上周集体上涨 上周,欧股集体上涨,德德国DAX指数涨1.37%,法国CAC40指数涨1.16%,英国富时100指数涨1.34%。 周一,法国7月BOF商业信心指数录得104.69,低于预期,欧股涨跌不一,德国DAX指数跌0.1%,法国CAC40指数跌0.06%,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13%。周二,6月德国商品出口额环比上升1.3%,连续第14个月环比上升,欧股集体上涨,德国DAX指数涨0.16%,法国CAC40指数涨0.1%,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4%。周三,德国公布7月份CPI,今值为环比增长0.90%,高于前值,欧股集体收涨,德国DAX指数涨0.35%,法国CAC40指数涨0.55%,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83%。周四,英国6月工业产出同比增8.3%,低于预期,欧股收盘涨跌不一,德国DAX指数涨0.7%,法国CAC40指数涨0.36%,英国富时100指数跌0.37%。周五,欧盟公布今年上半年货物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长13.8%,进口额同比增长13.9%,欧股三大股指集体上涨,德国DAX指数涨0.25%,法国CAC40指数涨0.2%,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35%。 债市数据盘点:利率债收益率全面上行 一级市场:本周计划发行7只利率债 上周(8月9日-8月13日)一级市场共发行19只利率债,实际发行总额3179.20亿元。本周(8月16日-8月20日)计划发行7只利率债,计划发行总额1930亿元。 二级市场:利率债收益率全面上行 上周利率债收益率全面上行。截至8月13日,国债方面,1年期、3年期、5年期、10年期分别变动6.95bps、3.72bps、5.21bps、6.53bps。国开债方面,1年期、3年期、5年期、10年期分别变动6.32bps、2.38bps、6.03bps、3.77bps。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责任编辑:

新规之下,现金理财发展遇瓶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