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低空经济政策频出,卫星产业链迎来几何变数?

  • 国际
  • 2024-12-17 14:45:03
  • 43

  来源 金融界

  低空经济政策浪潮来袭

低空经济政策频出,卫星产业链迎来几何变数?

  政策东风不断

  2024 年以来,国家及各省市纷纷出台低空经济相关政策,为其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国家层面来看,早在 2021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就提出发展低空经济,让 “低空经济” 概念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而 2024 年 1 月 1 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使得我国无人机产业进入 “有法可依” 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同年 3 月 27 日,四部委发布《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的通知,明确了 2027 年和 2030 年两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并围绕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等五大领域提出 20 项具体任务。

  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多地将低空经济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设定目标产业规模。例如,吉林、山西、南京、深圳、苏州、杭州、漳州、珠海等多个省市都出台了奖励措施,真金白银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像武汉发布的《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到,经营范围包含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及大中型无人驾驶航空器整机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商业运营等领域的低空经济企业,在武汉落户有望获得资金奖励,实缴资本规模在 1000 万元以上且落户第二年产值规模在 2000 万元以上的,按实缴注册资本的 5% 给予最高 1000 万元的落户奖励。南京对于新落户企业按照实缴注册资本的 5% 给予不超过 2000 万元的落户奖励,对于符合条件的技改项目按照项目投入总额的 10% 给予单个项目最高 1000 万元的财政奖补等。深圳南山区更是 “阔绰”,对于从事相关低空经济业务的企业,根据企业规模给予最高 1 亿元的一次性落户奖励,同时对开通短途运输航线等并常态化运营的低空经济企业也设有专项经费奖励。

  此外,还有南充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低空产品示范推广和产业强链、强化新技术产业化扶持等多方面助力低空经济发展。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正在合力推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为其在国内的腾飞筑牢根基。

  政策驱动下的低空经济现状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低空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低空飞行器制造领域,国产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能力持续增强,适航审定能力也进一步提升。比如,2024 年 4 月 7 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向亿航智能颁发 EH216-S 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生产许可证,这是全球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行业内首张生产许可证。还有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 “祥云” AS700 载人飞艇在 2023 年 12 月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且在 2024 年完成首次转场飞行,充分验证了其飞行通信、设施搭载和异地起降能力等。同时,民用无人机产业发展日趋成熟,已经成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主力机型,2023 年中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达到 1174.3 亿元,同比增长 32%。

  在运营服务方面,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涵盖了物流运输、文化旅游、医疗救援、应急抢险等多个领域。例如,不少地方支持轻小型、中大型无人机在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商业领域应用,还有对直升机、eVTOL 等低空载人飞行器商业运行航线按照不同类别给予相应补贴,鼓励其开展空中观光游览、市内交通、城际交通等服务。

  然而,低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空域管理方面,目前低空空域的开放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空域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规则需要更加细化和完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低空飞行活动需求。在技术研发上,尽管我国在部分飞行器制造等技术上取得了进步,但像飞行器的电池续航能力、飞行控制系统的精准度以及低空智联网等相关技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持续投入研发力量进行攻克。总体而言,低空经济虽前景广阔,但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还需不断突破现有瓶颈。

  卫星产业链全景解析

  产业链构成概览

  卫星产业链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涵盖多个环节,主要由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等部分构成。

  卫星制造环节又包含诸多具体内容,像卫星平台,其涵盖结构系统、供电系统、推进系统、遥感测控系统、姿轨控制系统、热控系统以及数据管理系统等,为卫星正常运行提供基础保障;卫星载荷部分则包括天线分系统、转发器分系统以及其它金属、非金属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等,决定着卫星的功能实现。在这一领域,有诸如中国卫星、天奥电子、国光电气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卫星发射环节主要涉及火箭制造以及发射服务。像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在火箭制造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研发制造能力,而航天电子等企业也在发射服务等相关配套方面有着重要参与。

  地面设备制造环节同样不可或缺,其包括固定地面站、移动式地面站以及用户终端等。固定地面站涵盖天线系统、发射系统、接收系统、信道终端系统、控制分系统、电源系统以及卫星测控站和卫星运控中心等;移动站主要由集成式天线、调制解调器和其它设备构成,用户终端包含设备上游关键零部件及下游终端设备。像中国卫星、中国卫通、盟升电子、海格通讯等企业在地面设备制造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力。

  运营服务环节也是整个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宽带广播服务以及卫星固定服务等。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卫通等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过运营管理通信卫星,为广大用户提供广播电视、通信、视频、数据等传输服务,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卫星产业链发展态势

  当前,我国卫星产业链在国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市场规模来看,近年来保持着稳步增长,例如 2023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 5362 亿元,同比增长 7.09%,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还预测 2024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行业总产值有望超 6000 亿元。并且,随着更多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各类卫星计划的推进,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在技术水平方面,我国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2023 年全年共实施 67 次航天发射任务,航天器研制发射数量快速增长,研制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在轨运行卫星数量超过 600 颗,在全球排名第二,占比约为 8%。同时,在卫星制造、卫星通信等关键技术上不断突破创新,比如小卫星技术和星座组网理念等的发展,使得卫星互联网的部署更加灵活,成本更低,覆盖更广。

  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延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等方面,而是深入到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海洋、极地等地面网络难以覆盖的区域,卫星互联网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像直播卫星户户通服务在农村地区就得到了广泛应用,累计开通用户数量逐年增长。

  在商业航天发展的大背景下,卫星产业链更是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众多商业航天计划不断涌现,例如 “千帆星座” 计划(“G60 星链” 计划),规划一期将完成发射 1296 颗卫星,未来计划打造 1.4 万多颗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的组网,这无疑会为产业链各环节带来更多的机遇与发展空间,也促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推动整个产业链朝着更高效、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未来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极具活力与潜力的产业领域之一。

  低空经济与卫星产业链的碰撞

低空经济政策频出,卫星产业链迎来几何变数?

  低空经济对卫星产业链的积极影响

  近年来,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对卫星产业链正产生着日益显著的积极影响。

  在低空飞行器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对于导航、通信等方面的需求愈发强烈,而这恰好为卫星产业链拓展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例如,众多无人机在执行物流运输任务时,需要精准的导航定位来确保飞行路线的准确性以及货物能准确送达目的地,卫星导航系统便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像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够为低空飞行器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保障飞行安全与任务执行效率。并且,当低空飞行器应用于农林植保、应急救援等场景时,通过卫星通信可以实现实时的数据传输,让地面指挥中心及时掌握现场情况,以便做出合理决策。

  同时,低空运营服务的持续拓展也在推动卫星产业链发展。随着低空旅游、低空交通等运营服务的兴起,需要覆盖范围更广、稳定性更强的通信网络来保障服务质量。卫星通信凭借其不受地域限制、可大面积覆盖的优势,成为低空运营服务重要的通信支撑手段。像一些空中观光游览项目,游客乘坐的低空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借助卫星通信能随时与地面保持联系,也方便运营方对飞行器进行远程监控与调度。

  这些应用场景需求的增加,反过来又促使卫星产业链相关环节加快技术升级与业务拓展的步伐。在卫星制造环节,为了更好地满足低空经济对卫星通信、导航精度等方面的要求,企业不断投入研发,提升卫星的性能与功能,如提高卫星载荷的分辨率、增强信号传输强度等。地面设备制造企业也在积极研发更适配低空应用的小型化、高性能的终端设备,方便低空飞行器安装使用。运营服务企业则围绕低空经济开拓新的业务模式,整合资源,提供更加定制化、专业化的卫星通信与导航服务套餐。总之,低空经济与卫星产业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为彼此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然而,低空经济与卫星产业链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信号干扰问题较为突出。低空环境相对复杂,存在着各种电磁信号源,容易对卫星信号造成干扰,影响通信质量与导航精度。例如在城市高楼林立的区域,建筑物对信号的反射、遮挡等情况时有发生,加之地面其他无线通信设备的信号,使得卫星信号在传输和接收过程中面临诸多阻碍。而且,随着低空飞行器数量的快速增长,众多飞行器自身发出的电磁信号也可能相互干扰,进一步影响卫星信号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标准衔接存在困难。低空经济涉及多个不同的行业与领域,各领域对于卫星应用的标准和要求不尽相同,而卫星产业链自身也有着一套相对独立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二者之间在对接时往往出现不匹配的情况。比如在数据格式、通信协议等方面,若无法实现统一标准,就会导致信息交互不畅,影响整个低空经济活动的高效开展。同时,资源分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无论是卫星轨道资源还是频段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在满足低空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合理分配这些资源,保障各参与主体都能获得相应的资源支持,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针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技术研发合作方面,鼓励卫星产业链相关企业与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等加强合作,共同开展针对信号抗干扰技术的研发,通过采用先进的滤波技术、信号增强技术等手段,提升卫星信号在低空复杂环境下的传输质量。同时,联合攻关智能调配资源的技术,优化资源分配方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制定统一标准也是关键所在。政府相关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组织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共同商讨制定适用于低空经济与卫星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统一标准体系,涵盖从卫星制造、发射到地面设备接入以及运营服务等各个环节,确保不同主体之间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和高效协同工作。此外,还需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低空经济活动中卫星应用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标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整个产业融合发展的规范性与有序性。

  未来展望

  发展趋势预判

  从现有政策导向以及技术进步趋势来看,低空经济与卫星产业链未来协同发展呈现出诸多值得期待的趋势。

  在低空智联网建设方面,其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数字化底座,正朝着更加完善、智能的方向迈进。未来,低空智联网将进一步融合地面网、卫星网和民航网,构建起通感一体、空天地一体的网络体系。地面网依托 5G-A 等先进技术不断强化低空区域的通信和感知能力,实现对低空飞行目标更精准的测距、测角、测速、定位及追踪等任务。卫星网则凭借同步轨道(GEO)卫星和低轨道(LEO)卫星星座组网,利用其覆盖广的特点,在偏远地区、海洋、沙漠等地面网络难以覆盖的区域提供通信和感知相关服务,比如在自然灾害或紧急情况导致地面通信设施损坏时,卫星网络可以快速建立应急通信链路,为低空飞行器提供关键的通信保障。并且,卫星网与地面网、民航网等其他网络的融合组网会更加紧密,全方位提升低空智联网的整体性能,确保低空飞行活动的通信畅通、感知精准、导航准确以及管理高效。

  而在卫星组网应用上,也会迎来新变化与新机遇。一方面,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会持续加速,例如我国的 “千帆星座”(“G60 星链” 计划)等商业卫星计划不断推进,规划发射的卫星数量众多,这将极大增强卫星组网的覆盖能力和服务能力,为低空经济提供更为广泛且稳定的通信、导航等支持。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卫星组网应用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通信和导航功能,会更多地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比如在低空物流运输中,借助卫星组网实现货物运输状态的实时监控与智能调度;在低空旅游方面,通过卫星组网结合人工智能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空中观光服务推荐等。

  同时,跨行业合作也将成为常态,卫星产业链相关企业会与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等展开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共同研发适用于低空经济复杂环境的新技术、新产品,探索更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像联合打造低空经济专属的卫星通信套餐、开发低空飞行器与卫星协同作业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等,全方位推动低空经济与卫星产业链朝着协同化、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蓬勃发展。

  投资与市场机遇分析

  对于财经媒体的受众,也就是广大投资者而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确实为卫星产业链各环节带来了不少颇具价值的投资机会,相关市场规模也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前景十分广阔。

  在卫星制造环节,为了契合低空经济对卫星通信、导航精度等方面不断提高的要求,企业需要不断投入研发力量,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这无疑会催生出一系列投资机遇。例如,研发能够提高卫星载荷分辨率、增强信号传输强度的相关技术和设备,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这背后涉及的上下游企业,像生产卫星关键零部件、高性能材料的供应商等,都有望受益于这一发展趋势,成为投资者关注的对象。同时,那些专注于小型化、高性能且适配低空应用的卫星制造企业,更有可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投资资金流入,其发展前景值得看好。

  卫星发射环节同样存在机遇。随着低空经济对卫星服务需求的增多,对火箭发射的频次、可靠性等要求也会相应提升。这就促使火箭制造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火箭运载能力、降低发射成本,相关的配套服务企业也会迎来业务拓展机会。例如,在商业航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参与到低空经济相关卫星发射服务的企业,有望通过承接更多发射订单实现业绩增长,从而具备投资价值。

  地面设备制造环节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机会点。面对低空经济的发展,地面设备制造企业积极研发更适配低空应用的小型化、高性能的终端设备,方便低空飞行器安装使用。这包括研发小型化的卫星通信终端、高精度的卫星导航接收机等产品,涉及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芯片制造商、零部件生产商到终端设备组装企业等,都将迎来市场需求的增长,是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的领域。

  运营服务企业方面,围绕低空经济开拓新的业务模式,整合资源,提供更加定制化、专业化的卫星通信与导航服务套餐,也成为了新的投资看点。例如,为低空物流企业提供精准的物流路径规划与实时通信保障服务,为低空旅游项目定制安全可靠的空中通信与游客定位服务等,这些运营服务企业通过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有望在低空经济的浪潮中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进而吸引投资者参与其中。

  从市场规模来看,随着低空经济与卫星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整个卫星产业链市场有望迎来快速扩张。以当前的发展态势预估,未来几年内,卫星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规模都将呈现稳步增长甚至是高速增长的态势,比如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其总体产值在近年持续攀升的基础上,后续还会随着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拓展而进一步扩大,预计到 2024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行业总产值有望超 6000 亿元,而长期来看,随着更多卫星组网计划的实施以及低空经济新应用的挖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新的量级,这无疑为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布局空间。

有话要说...